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2001-2021

NT $380.00
NT $285.00


化學獎看起來越來越像生醫獎,又有什麼不可?從塑料的發展,到尼龍、防水衣服,再到液晶顯示器,甚至新冠疫苗的研發生活上的應用無所不在,能領悟其中奧妙的諾貝爾化學。每個世代的得獎者皆有其特色,反映著近代化學的歷史和演進。進入21世紀之後的諾貝爾化學得主,女性表現的越發出色,並與物理學、生物學進行大融通。他們以先驅角色,引領科學不斷朝向知識的邊界前進。◎本世紀諾貝爾化學獎的二、三事•諾貝爾化學獎近來多頒給生物學家,這是怎麼回事?•回應本世紀能源減碳重大課題,2019年化學獎肯定了新型電池的研究。•第一個獲批轉的mRNA疫苗,背後竟是化工製程和生命知識的結合。•研究水母為何發光,卻開創了疾病治療的新頁!‧諾貝爾化學獎史上7名女性得主中,21世紀就佔了4名!‧2014年光學解析度大突破,顯微鏡成為顯「奈」鏡了。每年10月諾貝爾獎頒布,總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誠然是全球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得主在科學成就的巔峰,也能展現出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2001-2022》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獎得主公布後,邀請國內同領域的專家,分析該年各個得主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化學研究的最新景況,前瞻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在最近的過去,諾貝爾化學獎有時表彰了科學家在化學方面的影響,但更多時候是表其彰對生命科學的影響。這些反映一個現實:化學獎越來越移向生命科學領域。事實上,本來,生命科學的研究就一直是化學家著迷的問題。而化學也可以被視為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因為它是對物質的研究,分析其結構、性質和變化,以瞭解它們在化學反應中發生了什麼事。這都促成了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的大融通。其中一例是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由化學家惠廷翰(M.StanleyWhittingham)、吉野彰(AkiraYoshino)和固態物理學家古迪納夫(JohnB.Goodenough)三位獲獎,得獎原因是「對鋰離子電池發展」的重大貢獻,如今電池發展是本世紀能源減碳重大課題。因此化學在一個全科大學出現在大部分的科技領域,包括工、農、醫、生命科學院。另一例是2018諾貝爾化學獎―—化學中的演化與革命。Caltech化學系的阿諾德(FrancesArnold)反向利用生物演化的概念,開發叫做定向演化的化學催化劑。在定向演化中,阿諾德在實驗室中提供了一個新方式,鼓勵酶的演化來催化商業上有用的反應。此外實驗技術的突破,也為研究帶來很大的進步。例如2008年GFT(讓水母發出綠色螢光的物質)的發現,廣泛被運用在生物、生技與醫學領域,讓科學家能藉由螢光標定,更瞭解生物體或細胞內生命的運作,有讓我們對疾病的產生跟治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而2020年得主道納與夏彭提耶,研究細菌的CRISPR/Cas系統,研發出一種簡單的基因編輯方法,將可望應用於許多領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本書撰稿的台灣化學家中,有許多師出諾貝爾獎大師門下,能一窺得獎者或特立獨行的研究風格,或平易近人的為人處事一面,更神遊於他們治學的風範和精神。各界推薦曾耀寰(科學月刊社理事長、中研院物理所副技師)累積2001年2021年的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年份加倍、超值的內容,宴饗大眾,值得購買珍藏。導讀:牟中原(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諾貝爾獎是一個引導年輕人願景的方式。那願景可能是幼稚的,但很重要。讓年輕人將科學當作樂趣,為他們帶來理解的喜悅。諾貝爾發明了一個夢想機器:一種改變慶祝方式的方法,激勵年輕人做到的比他們夢想的更多,引領了一些最優秀年輕科學家。推薦文: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部落主、泛科學專欄作者)就算不是研究科學的讀者,閱讀諾貝爾獎的介紹,以及厲害科學家的故事,想必也能滿載而歸。


疫苗 應用 諾貝爾 諾貝爾獎 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