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的文明史系列:羅斯大地——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的演化史

NT $580.00
NT $435.00


羅斯地區的一眾文明──為何汲汲營營的想「成為歐洲」?「第三羅馬」之於莫斯科,既是俄羅斯強大的根本,也是它最大的詛咒?顛覆歷史思維,逆轉你對文明歷史演化的想像!*****二○二二年二月,俄羅斯總統普丁以「非軍事化、去納粹化」的理由,派遣俄軍入侵烏克蘭,俄方聲稱引發戰爭原因為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國內的「烏克蘭化、去俄羅斯化」、境內俄裔俄羅斯民族主義所致國族認同分裂……等。俄羅斯、白俄羅斯和舊稱小羅斯的烏克蘭自基輔羅斯,同屬東斯拉夫民族。烏克蘭在俄羅斯帝國治下的行政歸屬為小羅斯省,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前烏克蘭的精英是認同「全羅斯」的思想。那究竟何謂「羅斯」呢?本書所謂「羅斯地區」的地理概念,包括今天的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波蘭,分為第聶伯河的草原地帶、莫斯科森林地帶、瀕臨波羅的海的歐洲,幾大板塊。詳細論述了史前時代人類遷徙進入「羅斯地區」開始,到現代的歷史發展及憲制演化過程。■俄羅斯是後起的文明,是一個典型的次生文明!在人類剛剛開始在歐亞大陸上遷徙時,基本方向是呈扇形的,從東非進入環地中海地區,向東方、東北方或北方前進。越接近西南,離東非越近,時間就越早;越接近東北,離東非越遠,時間就越晚。俄羅斯文明所存在的地理方位恰好是人種和文明的兩個邊界之一,第聶伯河沿岸、黑海北岸這條線上大體上存在著兩種居民,一種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雅利安系居民,一種是芬蘭—阿爾泰系居民。在羅斯作為一個歷史單位誕生前,分布在東歐大平原和森林地帶的居民大致上就是屬於前述兩系。另外,「斯拉夫」一詞也是後起的,在此之前,只有各式各樣在血緣、生活方式和技術上都大同小異小部族。它們只有細節上的差別,但是沒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第三羅馬」之於莫斯科,既是俄羅斯強大的根本,也是它最大的詛咒?「第三羅馬」使莫斯科自外於歐洲,俄羅斯最大的痛苦就是永遠無法融入歐洲,或是達到歐洲文明的水準。但是如果它真的融入了歐洲,那俄羅斯就只能像波蘭、烏克蘭和立陶宛一樣作為一個邊緣小邦,永遠比不上跟法國和德國。如果俄羅斯沒有繼承拜占庭的法統,那麼莫斯科公國的地位還不如立陶宛大公國,可能跟瓦拉幾亞公國和摩爾達維亞公國差不多,變成由邊緣地區的土司統治的一個歐洲邊疆地區。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人的確變成了歐洲人,但是卻變成了羅馬尼亞人和保加利亞人的親屬。那麼相比之下,做一個歐亞帝國,儘管做不了歐洲人,而且經常是歐洲人的敵人,更能讓俄羅斯人滿意嗎?事實上,俄羅斯人跟大多數人一樣,是想兩頭占便宜的,所以他們一面哀歎自己做不了歐洲人,一面對自己作為一個小兄弟而變成歐洲人的可能性感到無法容忍。■普丁政權是一個沒有沙皇的沙皇政權!一九九○年代以後誕生的俄羅斯,等於是被布爾什維克以逆向帝國主義凍結了七十年的俄羅斯帝國重新回到一九一八年之前,繼續展開基於立憲主義的資產階級社會、再由資產階級社會分別產生自己的民族國家——除了俄羅斯之外,「羅斯大地」上還誕生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國家。普丁和聖彼德堡集團是新俄羅斯帝國的親歐派勢力,本身並不是很反對聯邦制。但是在摸索和實驗中卻最終發現,維持俄羅斯統一和執行聯邦制是不可兼得的;維持歐亞主義的俄羅斯就意味著它必須放棄成為歐洲。最後,聯邦制只剩下名義。從這個角度看,烏克蘭戰爭是四十年前蘇聯解體的巨輪碾過羅斯大地後尚未消失的歷史塵埃。*****本書力求深入淺出,將西方論述文明發展的各種學術概念,轉換為一般讀者可理解的詞彙。核心內容講述了羅斯土地上的文明變遷──也就是征服與支配的故事,並透過文化以及生活模式的轉變,探討隱藏在文明表層,也就是語言文化建築繪畫藝術之下,興衰的關鍵元素──自由與自治——如何在羅斯土地上展開,逆轉讀者對文明歷史的既定認知。


大同 帝國 俄羅斯 文明 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