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NT $380.00
NT $285.00


看懂訊息背後的人心,你對世界的理解就會比昨天更透徹。 ★超過30年研究,日本知名學者寫給現代人的「資訊傳播心理學」★以語言學、心理學、資訊科學破解全球「爆紅」、「瘋傳」、「恐慌」等事件★跨界好評:方格正∣王宏恩∣洪貞玲∣陳慧敏∣野島剛※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資訊,是人與人連結的籌碼我們做任何選擇、融入不同團體、做人生計畫、甚至在確立信念時,都仰賴所掌握到的資訊。然而今天有太多飛快推送的「人工」訊息,讓我們一腳踩進決策陷阱、甚至人際關係也蒙上陰影。 謠言在傳開之前,本是立意良善為何社會上有這麼多騙子,不負責任地操弄真相?本書依時間線分析,「一則訊息引發全國騷動」的經典案例,並點出:謠言、假訊息只不過是一群人的無心之過,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為資訊裹上糖衣的共犯結構!讓人愛聽、愛轉述造假的內容之所以傳得快(比真相超前6倍),皆是害怕落伍、趨避風險,對「別人有而我沒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作祟。你可能每天都會聽到「欸,我聽朋友說……」。 你是身在井底的全知、虛實不分的訊息搬運工,還是一眼看穿資訊價值的先覺?本書提供一套媒體判讀、數據解讀的後設思考。從資訊失真的過程、不同交流場所對聽者心理的影響、轉述八卦的人際福利,到不同身份(性別/婚姻狀況)對資訊類別的偏好,整合成一面看得見的資訊路網圖。 從接收到轉傳,「影響力」與惡,其實差之毫釐:●人類消化資訊的方式,天生就不太客觀 大腦在聽或讀到與觀念不符的訊息時,會依3個步驟調整它: 分辨出重點、或畫面中的主角(去背)→ 將多餘細節省略(重點畫線)→ 使訊息看起來合理、與自己的觀念一致(校正)。 ●轉述訊息可滿足人際目的 「從他的反應,就能看出他的立場」 「講這個一定能炒熱氣氛!」(不是真的也沒關係) 「告訴他這個健康知識,讓他知道我關心他」 即便只是轉發無關緊要的趣聞,背後都有動機存在。 研究發現,現代人一天會接收到105,000字的資訊,在如此應接不暇、又手無查證方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知道:訊息本身必然是無數個人偏好、主觀意識的結合體,而且隨著傳播不斷「演化」,有自己的「生命史」。 相信,是出於避險本能,而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在資訊判讀時代,需要摸透的不是訊息,而是人心。 謠言有多種別稱,無人能置身事外:小道消息、警訊、八卦、好康、冷知識、假新聞、「踢爆」、疫情新聞、財經內線消息、「你一定不相信」、「我只告訴你」、「誒,我朋友說」……。 以下心理學原理,也會影響我們對訊息的取捨:✔羊群效應✔喜好原理✔錯失恐慌症✔自利性偏誤✔奧坎剃刀✔巴南效應✔互惠原理※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本書特色1讓資訊為我所用!Z世代到Y世代必讀的數位素養寶典2用圖表說話,一本書集資訊科學、心理學、傳播學經典之大成3作者曾訪台研究,是最懂台灣時勢的日本權威學者之一 野島剛(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專文推薦 方格正(心理師)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洪貞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陳慧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客觀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心理學 台灣大學 傳播 訊息 資訊